日本的 K. S. Sisido(19曾对日本和中国的桂花浸膏作过成分研究,瑞士的 E. Kaiser 等(19对桂花净油中的挥发性成分流苏嫁接桂花/耐寒桂花作过分析鉴定工作。我国则自 20 世纪 80 年代进行过类似研究(文光裕,丁凤兰,王华亭等,1983,祝美莉,丁德生,黄祖萱等,1985 ,巫华美等,19,如祝美莉等人鉴定出桂花 3 个不同品种群的头香成分中的 56 个化合物,而且不同品种的香气成分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桂花香气的成分分析方面但目前尚未将这方面的资料与桂花品种研究结合起来。目前对香气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香精的化学成分分析上,对其生物合成及遗传修饰涉及甚少。这些问题需要分子遗传学,数量遗传学,植物化学与生物化学等各科的共同协作。
1988,陈昳琦,1995,王彩云,2002 )。如陈昳琦对桂花花芽分化作了初步观察,将其分为六个时期,即未分化期,分化始期,花萼分化期,花瓣分化期,雄蕊分化期,雌蕊分化期,并对各期的特点进行了简单描述,王彩云观察了武汉地区厚瓣金桂的花芽形态分化过程,并将其分为 7 个阶段。在腿胎学研究方面,杨琴军等(20对桂花雌雄蕊的发育状态与受精作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金桂中存在两种的植株。对部分桂花品种的花芽分化也进行过研究(万云先即株(雌雄均可育)和雄株(雄性可育,雌性不育),该研究揭示了桂花品种是否结实主要与花部器官结构有关。